![](http://a.nync.com/.jpg!40)
![](http://static.nync.com/main/images/cungg/cq26-min.png)
大运河时空 昨天 点击箭头处“蓝色字”,关注我们哦!! 本文节选自博客“竹影摇风”的文章《明朝大移民与山东村落的重构》,向作者表示致敬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 在黄淮地区广为流传着一首歌谣:“问我祖先何处来,山西洪洞大槐树;祖先古居叫什么,大槐树下老鹳窝。”民间还流传着若干关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故事。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大规模移民10次,永乐年间移民8次,共计18次。 不过,在很长一个时期,洪洞大槐树移民只是一个民间话题,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注意。清朝末年,有个叫景大启的为官曹州,当地土民听说他是洪洞人,像远嫁的女儿见了娘家人一般,格外亲热,有些人还翻出族谱给他看,说祖上本也是洪洞人。景大启很受感动,就和另一个在山东做官的洪洞人刘子林相商,募资修复古大槐树遗址。此议得到了若干洪洞人的支持。于是,在大槐树旁建起了碑亭,还有牌坊。牌坊横额两面刻有4首怀古诗,其中一首云: 迁民往事忆当年,拄杖穿云窗夕烟。 嘉木扶疏堪纪念,犹留经塔耸巍然。 景大启等人还编辑了一本《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志》。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,随着海内外“寻根热”的出现,洪洞移民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,关于洪洞移民的研究论著,数量也颇为可观。 迁入山东的洪洞大槐树移民,数量极大。从《山东省地名志•行政区划、居民地卷》一书中,检索出分布在92个县市的763个洪洞大槐移民村落。分布在山东的洪洞大槐树移民村落的实际数量,肯定要大于此数。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东比较集中分布在两个区域,一是今聊城市(明代时为东昌府,馆陶县为其下辖县之一),二是今菏泽市。 关于今聊城市的洪洞移民,明朝文献中有明确的记载。洪武二十一年(1388年)八月户部郎中刘九皋的建议: 古者狭乡之民迁于宽乡,盖欲地不失利,民有恒业,今河北诸处,自兵后,田多荒芜,居民鲜少。山东、西之民自入国朝,生齿目繁,宜令分丁徙居宽闲之地,开种田亩,如此则国赋增而民生遂矣。(《明太祖实录》卷一九三) 朱元璋采纳了刘九皋的这一建议,很快作出决定:“山东地广,民不必迁,山西民众,宜如其言。”明廷立即着手对山西平民实施了一次向外移民行动。 “于是迁山西泽、潞二州民之无田者,往彰德、真定、临清、归德、太康诸处闲旷之地,令自便置屯耕种,免其赋役三年,仍户给钞二十锭,以备农具”(《明太祖实录》卷一九三)。 临清,辖丘县、馆陶两县,隶属东昌府。实际上,明政府划定的山东移民区不只是临清一州,而是整个东昌府。 洪武二十二年(389年)八月,后军都督朱荣上奏称:“山西贫民徙居大名、广平、东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。”(《明太祖实录》卷一九七)这次移民影响很大,山西沁州百姓张从整等一百一十六户愿应募屯田,户部以闻。于是,“赏从整等钞、锭,送后军都督佥事徐整分田结之。仍令回沁州召募居民。时上以山西地狭民稠,下令许其民分丁于北平、山东、河南旷土耕种,故从整等来应募也”(《明太祖实录》卷一九七)。这里的“山东”应指东昌府。同年十一月,“上以河南彰德、卫辉、归德、山东临清、东昌诸处,土宜桑枣,民少而遗地利,山西民众而地狭,故多贫。乃命后军都督佥事李恪等往谕其民,愿徙者验丁给田,其冒名多占者罪之,复令工部榜谕”(《明太祖实录》卷一九八)。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,“后军都督府都督金事李恪、徐礼还京。先是命恪等往谕山西民愿徙彰德者听。至是还报。彰德、卫辉、广平、大名、东昌、开封、怀庆七府民徙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户。”文献中记载的往东昌移民,从洪武二十一年起,至洪武二十五年止。 明朝东昌府辖3州15县。3州是:临清州(州治今山东临清),辖丘县、馆陶县;高唐州(州治今山东高唐),辖恩县(今山东平原西南)、夏津县(今山东夏津)、武城县(今山东武城);濮州(州治今河南濮阳东北),辖范县(今河南范县西南)、观城县(今河南清丰东北)、朝城县(今河南南乐东);聊城县(今山东东昌)、堂邑县(今山东东昌西北)、博平县(今山东茌平西)、茌平县(今山东茌平)、莘县(今山东莘县)、清平县(今山东高唐西南)、冠县(今山东冠县)。今山东临清、高唐、平原、夏津、武城、东昌、茌平、莘县、冠县一带洪洞移民村落分布比较密集,印证了文献记载。 另一个洪洞移民村落密集地区是今菏泽市。菏泽,明朝属兖州府。明朝官方文献中也提到兖州为洪洞移民区。洪武二十八年,“诏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刘谦、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陈春、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朱荣往彰德、卫辉、大名、广平、顺德、真定、东昌、兖州等府,劝督迁民屯田”(《明太祖实录》卷二三七)。可见兖州也是一个洪洞移民区。兖州辖四州二十三县。但今洪洞移民村落分布较密集的主要是今菏泽市,即兖州西部地区。 文献中载明的洪洞移民山东的地点只有东昌府和兖州府。 所谓的“洪洞大槐树移民”是指明朝的山西移民。那棵大槐树巍然挺立在洪洞县城北约1公里处,滔滔汾河的东岸,相传始植于汉代,故名“汉槐”。唐太宗李世民称帝第三年上,在距大槐树不远处修建了一所广济寺,殿宇巍峨,僧人济济,香火很盛。有一种鸟,名叫“鹳”,形似鹤亦像鹭,觅食于河滩溪流,嗜食鱼蚌,夜栖河边树。大槐树遂成为汾河滩上鹳鸟的天然良居,纷纷抢占树杈,构巢垒巢。山西移民主要今晋南与晋东南一带的太原府、平阳府、汾州、沁州、泽州、潞州、辽州等。平阳府人口最多,洪洞又是平阳府人口最多的一个县。因此,洪洞移民的数量应是较多的。不仅如此,洪洞交通便利,乔逢辰《惠远桥记》云:“洪治隶平阳,壮哉县也!其始为城也,适当大路津要,骅骖之所奔驰,商旅之所往来。”因此,洪洞成为移民的集散地。民国《洪洞县志》卷七《舆地志》: 大槐树,在城北广济寺左。按《文献通考》,明洪武永乐间屡移山西民于北平、山东、河南等处,树下为集会之所。传闻广济寺设局驻员,发给凭照、川资。 动身一般是在秋收后,为的是多积攒点安家落户的费用。飒飒秋风之中,树叶凋落,一个个老鹳窝更加醒目。移民拖儿带女上路了,故土难舍,忍不住频频回首,再看一眼故乡。路远了,村舍看不见了,映入眼帘的唯有那棵巍峨的大槐树和错落其上的一个个老鹳窝。于是,这大槐树和老鹳窝便成为故乡的标志。 大多数方志、家谱、墓碑以及口头传承只是笼统地说来自洪洞县,也有一些具体到某个村落,如核桃园村、打水巷子、卧疃村、老吴村、双龙街、东门里、双狮子胡同等等。在山东洪洞移民村落中,也有不少是洪洞以外其他府县的。 安土重迁,是国人的一大传统,那些山西人中,肯离开故乡去开辟新家园的寥寥无几。民间传说,洪洞移民是被官府押送上路的。在洪洞移民的记忆中,有这么一个传说: 且说山西境内,有个凤凰窝村,居住着几百户人家,村内有多人在朝里做事,不少人还是大官。此处人有一个明显的特点,所有的人脚小拇指甲分为两半。朝里有人好办事,皇上下令凤凰窝的人不迁,别地的百姓都要迁。家乡水甜,故土难舍,谁愿离开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呢?于是人们都纷纷逃往凤凰窝投亲靠友,安家落户,并且人越来越多。这样一来,朝廷着了急,又颁布圣旨说:“凡是凤凰窝的必须外迁,不然灭族。”聚居在凤凰窝的百姓都傻了眼。 于是,一批批男女老幼被反绑着双手,在官兵的押解下上路了。需要大小便,就冲着押解的兵卒喊一嗓子:“解开手,我要方便。”时间一长,懒得多费口舌,只喊一声:“解手。”从此,大小便又多了一个代名词。 据“大槐树后裔”讲,他们有两个特征:“走起路来背抄手,小拇趾甲是两个。”背抄手走路,那是因为两手被成年累月反绑,遂成习惯。小拇趾甲是两个,说的是脚的小拇趾甲盖儿上有一道竖纹,乍一看像是两个指甲。“谁是古槐迁来人,脱履小趾验甲形”。惟洪洞移民有此特征。何以如此?前面道及的那个关于“凤凰窝”的故事说是“凤凰窝”的人特有的。还有一个更为盛行的传说,说官兵怕移民路上逃跑,就让他们脱掉鞋子,在每人的小拇趾上砍一刀,作为记号云云。 民间还传说移民到达各地后,由于当地荒无人烟,他们可以随便占地。有的“跑马圈地”,骑马跑一圈,马蹄所至之处,都属于他的土地;有的“以犁占地”,看好哪一片地,就犁上一圈,等等。 这些民间传说,有的反映了历史的真实,有的则属无稽之谈。 就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来说,集中在洪武——永乐年间。明确纪年的主要是洪武二年,其次是永乐二年。在河南等地,也以洪武二年为多。如民国二十四年《汲县志》卷四下《事纪》云:“土人传闻则以为洪武二年。”考明政府组织的洪洞移民最早是洪武二十一年,此前没有有组织的洪洞移民活动。而在家谱、族谱、墓碑以及口承史料中洪洞移民迁入山东的时间以洪武二年为多,这又不可能是无政府状态的流民迁徙。我们认为,洪武二年应是洪武二十一年或二十二年之误。在民间文化传承中,具体的时间概念往往发生误差。